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德宏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德宏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臨滄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臨滄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
雲南省:德宏州、保山市、臨滄市、普洱市
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
“德宏”係傣語“怒江下遊”之意。先秦為猛果占壁王國,建雷允城。西漢為滇越乘象國及哀牢國故地。東漢公元69年設哀牢縣(今盈江縣),屬永昌郡。三國蜀漢屬益州永昌郡。兩晉屬寧州永昌郡。南朝屬寧州永昌郡西城縣(今盈江縣)。北朝周至隋屬濮部。唐初屬為金齒部,今潞西為茫施部。唐南詔國屬永昌節度轄地,境內有茫施(今潞西)、押西城(今盈江、梁河)等地。宋大理國分屬永昌府、騰衝府。其中驃睒(今隴川)、布忙甸(今瑞麗)、幹崖睒(今盈江)、南睒(今梁河)屬騰衝府;怒謀甸(今潞西),屬永昌府。
元代,今德宏州分屬茫施、鎮西、平緬、麓川、南賧及南甸軍民府(今梁河),隸屬金齒宣慰司六路軍民總管府等。明代設南甸、幹崖、隴川宣撫司,盞達副長官司,遮放副宣撫司,猛卯安撫司,芒市安撫司,戶撤、臘撒長官司。清代,先後分屬永昌府騰越、龍陵二廳等。
1912年,各地設彈壓委員管理,1915年,各地改由行政委員管理。1932年,各地改置設治局管理,今德宏州設有隴川、瑞麗、盈江、蓮山、潞西、梁河設治局等,均屬雲南省第一殖邊督辦公署。1940年,廢雲南省第一殖邊督辦公署,改設騰龍邊區行政督察區。後改屬雲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。由於地理及曆史原因,各地土司的基層政權不變。
1950年,潞西、梁河、盈江、瑞麗、蓮山、隴川設治局屬保山專區。1953年,設立地級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區,轄保山專區的潞西、盈江、蓮山、隴川、瑞麗、梁河等6縣。1956年4月,地級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區改設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。撤銷保山專區,將其所屬的保山等4縣和畹町鎮劃屬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。德宏州轄潞西、梁河、盈江、隴川、瑞麗等10縣和縣級畹町鎮。1963年,恢複保山專區,專署駐保山縣。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領導的保山等5縣劃屬保山專區。德宏州轄潞西、梁河、盈江、隴川、瑞麗5縣及畹町鎮。1969年,撤銷德宏州,並入保山專區(1970年改為保山地區)。1971年,恢複德宏州,原轄縣鎮不變。至2020年末,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共轄2市3縣。 瑞麗市:唐南詔國屬永昌節度轄地。宋大理國為布忙甸,屬騰衝府。明至清末演變為猛卯行政委員會。1932年,猛卯行政委改設瑞麗設治局。1952年,瑞麗設治局改設瑞麗縣。1992年,瑞麗縣改設縣級瑞麗市。1950年屬保山專區。1953年屬地級德宏自治區(1956年改自治州至今)。
附:畹町市:1952年,潞西縣的畹町鎮改為縣級鎮,由保山專區直管。1985年,畹町鎮改設縣級畹町市。1992年,畹町市為沿邊開放城市、國家級經濟合作區。1999年,撤銷畹町市,並入瑞麗市,建有畹町開發區。
芒市: 先秦至明代,今芒市之地域、建製和隸屬與瑞麗市基本相同。明清時期的地名演變為茫施、芒市、遮放、猛板、芒遮板等,地名以芒市為主。1932年,設芒遮板設治局,1934年改為潞西設治局。1952年,改設潞西縣,取地處“潞江之西”命名。1996年,潞西縣改設縣級潞西市。2010年,潞西市更名為芒市。1950年及以後的隸屬與瑞麗市相同。
梁河縣:先秦至唐代,今梁河縣之地域、建製和隸屬與瑞麗市基本相同。1935年以前屬騰衝縣地。1935年,由騰衝縣屬南甸土司地析置梁河設治局。1952年,梁河設治局改設縣級梁河傣族景頗族自治區。1954年,梁河傣族景頗族自治區改設梁河縣。1958年,撤銷梁河縣,其轄區分別並入騰衝、隴川、盈江、潞西4縣,1961年複置。1950年及以後的隸屬與瑞麗市相同。
盈江縣:今盈江縣原為盈江、蓮山兩縣。西漢屬滇越乘象國。東漢公元69年,於今盈江置哀牢縣。南朝屬西城縣。北朝周至隋屬濮部。唐初屬金齒部,唐南詔國在今舊城鎮設押西城,隸屬永昌節度軟化府。宋大理國屬騰衝府幹崖睒。明1449年,自幹崖地析出盞達地。至1932年,幹崖、盞達分別改設盈江、蓮山設治局。1952年,盈江、蓮山2設治局分別改設盈江縣和蓮山縣。1958年,蓮山縣並入盈江縣。1950年及以後的隸屬與瑞麗市相同。
隴川縣:隴川,因縣東有隴川江(古稱麓川江)而得名。先秦至元代,今隴川縣之地域、隸屬與盈江縣基本相同。明1444年於隴把置隴川宣撫司,始有隴川地名出現。1932年設立隴川設治局,1952年,隴川設治局改設隴川縣。1958年並入瑞麗縣,1962年複置。1950年及以後的隸屬與瑞麗市相同。
保山市
保山古稱永昌。曆史上,曾是滇西最早的原始居民“蒲縹人”的居住地。戰國中期,為哀牢國。公元前109年,西漢置唐(今雲龍舊州)、不韋(今保山市東北)二縣,屬益州郡,為哀牢地設治之始。東漢公元69年,哀牢王柳貌率族人歸漢,東漢王朝以其地置哀牢(今滇西怒江以西地區)、博南二縣,並合益州西部屬國6縣,以不韋為治所,設置永昌郡。此後,經曆了三國、兩晉、南朝,永昌郡製有存廢,轄地亦有伸縮。
唐時保山屬南詔,原永昌郡一分為三,設立鎮西、開南和永昌3節度。宋時屬大理國,前期仍延節度建製,並設(車文)化府於越賧(騰衝)。大理國後期廢永昌節度,分別改設永昌府和騰衝府,轄區包括今臨滄地區。以上兩個地方民族政權都建都於大理,又倚保山為其向西發展的基地。元初,置永昌三千戶和騰衝千戶,隸大理總管府。1274年,改永昌三千戶為永昌州,騰衝千戶為騰越州。1285年,大理段氏金齒鎮並入大理路,設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,並將治所移至永昌,至此永昌即稱金齒。明代,先後置金齒軍民指揮使司、永昌軍民府。
清初延設永昌府,後改永昌道。1730年,改永昌道為迤西道,1770年又分設龍陵廳,“龍陵”之稱自此始。1820年改騰越州為直隸廳。是時永昌府領二廳(騰衝、龍陵)、二縣(保山、永平),及周邊各土司。
民國時期,改迤西道為滇西道、騰越道、雲南第一殖邊督辦公署、騰龍邊區行政監督公署、雲南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、第十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等。公署先設於保山,後移至騰衝,轄4縣、7設治局。
1950年設保山專區,專署駐保山縣。轄保山、昌寧、龍陵、騰衝等7縣,另轄耿馬等7個設治局。1953年,將潞西(今芒市)等6縣劃歸地級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區;鎮康縣劃歸緬寧專區。保山專區轄5縣、1鎮。1956年撤銷保山專區,並入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。1963年,恢複保山專區,轄5縣。1970年保山專區改稱保山地區,轄縣不變。
2000年,保山地區實行市管縣體製,撤銷保山地區和縣級保山市,設立地級保山市。原縣級保山市改設地級保山市隆陽區。地級保山市管轄原保山地區所屬施甸、昌寧、龍陵、騰衝4縣和新設立的隆陽區。至2020年末,保山市共轄1區3縣,代管1縣級市。 隆陽區:隆陽古稱永昌。周朝時期屬哀牢國首邑。公元前109年屬不韋縣地。東漢公元69年,置哀牢、博南二縣,割益州西部都尉所屬六縣,置永昌郡,後演變為永昌府。明1524年,設保山縣為永昌府附郭縣。1983年,保山縣改設縣級保山市。1950年屬保山專區(1956年—1962年並入德宏州,1963年恢複保山專區,1970年改稱保山地區)。2000年屬保山市。
騰衝市: 古為哀牢國地,至元代演變為騰衝府,“以地多藤,元名藤州。”“衝”意為滇西戶門,是通往印緬交通要衝。明為騰越州,清改騰越廳,1913年改騰衝縣。2015年,騰衝縣改設縣級騰衝市。1950年及以後的隸屬民隆陽區相同。
施甸縣:1962年,將保山西南部太平、由旺、施甸、姚關、酒房等五區析置施甸縣。1950年及以後的隸屬民隆陽區相同。
龍陵縣:明1522年為保山縣地。清1770年置龍陵廳,1913年改龍陵縣。1950年及以後的隸屬民隆陽區相同。
昌寧縣:1933年,劃保山之東南境之福東、都魯窪甲等地,設立昌寧縣。1950年及以後的隸屬民隆陽區相同。
臨滄市
西漢為古哀牢國。東漢屬永昌府。三國蜀漢屬益州永昌府。西晉至南朝梁屬寧州永昌府。北朝周至隋屬濮部。唐南詔國屬永昌節度轄地。宋大理國屬永昌府。元代,今臨滄市分屬順寧府及下轄寶通州、鎮康路、謀粘路(轄今臨翔、耿馬)、木連路(轄今滄源)、孟定路(轄今滄源、耿馬)。明代,今臨滄市分屬順寧府及下轄雲州、猛緬長官司,孟定府及下轄耿馬安撫司,鎮康州、灣甸州。清代,今臨滄分各區縣分屬順寧府緬寧廳、雲州、順寧縣、耿馬宣撫司,永昌府鎮康州,今滄源縣屬鎮邊直隸廳轄地。
民國時期,今臨滄市設緬寧、雙江、鎮康、順寧、雲縣5縣,耿馬、滄源2設治局。1913年裁府留縣。鎮康、順寧、雲縣屬滇西道;緬寧縣屬滇南道。1914年滇南道改為普洱道,滇西道改為騰越道。1923年,設第五區團務監督行署於緬寧,節製緬寧、景東二縣。1940年以後,今境內各區市縣先後隸屬或分屬雲南省設第一行政督察區、第四行政督察區、第五行政督察區、第九行政督察區、第十一行政督察區、第八行政督察區。
1950年,緬寧縣屬大理專區;鎮康縣、雙江縣、耿馬設治局屬保山專區;滄源設治局屬寧洱專區。1951年4月,寧洱專區更名普洱專區。1952年11月,設立緬寧專區,轄大理專區的緬寧縣;保山專區轄鎮康、雙江、耿馬等縣;普洱專區轄滄源等縣。緬寧專署駐緬寧縣,轄5縣。
1954年6月,緬寧專區更名為臨滄專區,轄5縣。1956年11月,原由大理專區代省領導的雲縣、鳳慶2縣,改屬臨滄專區。1970年臨滄專區改稱臨滄地區,轄縣不變。
2003年12月,臨滄地區實行市管縣體製,撤銷臨滄地區,設立地級臨滄市。撤銷臨滄縣,改設地級臨滄市臨翔區。地級臨滄市轄原臨滄地區所屬鳳慶、雲縣、永德、鎮康4縣、雙江、耿馬、滄源3自治縣和新設立的臨翔區。至2020年末,臨滄市仍轄1區4縣3自治縣。 臨翔區:西漢時期屬古哀牢國地。唐南詔國為鳳藍葺,為永昌節度轄地。宋大理國為蒲滿孟佑地,屬永昌府。明1430年,於景東府猛緬、猛梳地置猛緬長官司。清初延續猛緬長官司。1747年,改土歸流,裁猛緬長官司改置緬寧廳。1913年,改緬寧廳為緬寧縣。1954年更名臨滄縣。1950年屬大理專區。1952年屬緬寧專區(1954年更名為臨滄專區,1970年改稱臨滄地區),2003年屬臨滄市。
鳳慶縣:原名順寧,古為百濮地,為土著蒲蠻所居。唐南詔國為唐封川。宋大理國為慶甸地。元1328年置順寧直隸府,置慶甸縣為附廓縣。明1382年降為順寧州,省慶甸縣入順寧州。清1770年,置順寧府之附廓順寧縣。1954年,順寧縣更名為鳳慶縣。1950年屬大理專區,1956年屬臨滄專區(地區),2003年屬臨滄市。
雲縣:西漢唐宋地域和隸屬與鳳慶縣基本相同。元1328年置寶通州,屬順寧府。明1381年,寶通州省入順寧州。1403年置大侯長官司,1428年改置大侯禦夷州,1597年降為雲州,民國1913年,改雲州為雲縣。1950年及以後的隸屬與鳳慶縣相同。
鎮康縣、永德縣:西漢屬哀牢國地,名石賧。三國蜀漢為永壽縣。唐南詔國於縣境築拓南城。宋大理國,改拓南為棣賧鎮康城。至元末1286年,撤鎮康安撫司入大理等處宣撫司。明1382年改置鎮康府。清1910年,改鎮康委員為永康州。1913年裁州府留縣,永康州改為鎮康縣,因鎮康河得名。1963年,析鎮康縣屬5區、設立永德縣。1950年及以後的隸屬與臨翔區相同。
耿馬傣族佤族治縣:1942年以前屬鎮康縣地。 1942年,析鎮康縣屬耿馬土司地置耿馬設治局。1952年改設耿馬縣。1955年,改設耿馬傣族佧佤族自治縣。1964年更名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。1950年屬保山專區,1952年及以後的隸屬與臨翔區相同。
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:因瀾滄江縱於東,小黑江橫於南,在東南角上匯流,故名雙江。西漢為古哀牢國地。演變至1913年,今雙江自治縣分為緬寧廳(後改臨滄縣)四排山縣佐(分縣)、鎮邊直隸廳(後改瀾滄縣)上改心縣佐。1929年,析緬寧縣四排山、瀾滄縣上改心,另置雙江縣。1985年,改設雙江拉祜族佤族布依族傣族自治縣。1950年及以後的隸屬與臨翔區相同。
滄源佤族自治縣:滄源古時俗稱佧佤山區或阿佤山區。1915年屬瀾滄縣地。1934年,瀾滄縣猛角、猛董、大蠻海、岩帥四土司改流,1937年析瀾滄縣猛角等四土司設立滄源設治局,因地在瀾滄江支流之源而得名。1952年改設滄源縣。1958年改設滄源佧佤族自治縣。1964年更名滄源佤族自治縣。1950年屬寧洱專區,1952年及以後的隸屬與臨翔區相同。
普洱市
“普洱”係哈尼語“水灣寨”之意。西漢及蜀漢先後屬哀牢地和益州刺史部永昌郡。西晉、南北朝時期屬寧州永昌郡。隋代屬濮部地。唐南詔國時於今景東設銀生節度,東部地區屬之,西部(今瀾滄、西盟、孟連)初屬永昌節度,後屬銀生節度。宋代大理國時,東部屬威楚府;西部為倮黑部地,屬永昌府。元代,北部歸威楚路軍民府,東部屬元江路車裏宣慰司,西部置木連路軍民府。明代各縣設置不同,統屬布政司。清代置普洱府、迤南道、滇南道、普洱道等。1929年廢道改設第二殖邊督辦。1941年及以後改為第一、第四、第七行政督察區。
1950年4月,雲南省設立寧洱專區,專署駐寧洱縣。轄寧洱、思茅、瀾滄、景穀、景東、鎮沅、墨江、江城等14縣和滄源設治局。1951年4月,寧洱專區更名為普洱專區。1953年3月,普洱專區更名為思茅專區,專署由普洱縣遷至思茅縣。1964年,思茅專署由思茅縣回遷普洱縣,增轄原屬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普洱、景東、景穀、墨江、鎮沅5縣和江城、瀾滄、孟連、西盟4自治縣。1970年思茅專區改稱思茅地區,轄縣不變。
2003年10月,思茅地區實行市管縣體製,撤銷思茅地區,設立地級思茅市。撤銷縣級思茅市,改設地級思茅市翠雲區。地級思茅市轄原思茅地區所屬普洱、墨江、景東、鎮沅、景穀、江城、瀾滄、孟連、西盟9自治縣和新設立的翠雲區。
2007年1月,思茅市更名普洱市。至2020年末,普洱市仍轄1區9自治縣。
以下各區、自治縣1949年以後的隸屬都相同,在介紹各區和自治縣時,不另複述。他們的隸屬為:1950年屬寧洱專區(1951年更名普洱專區,1953年更名思茅專區,1970年改稱思茅地區),2003年屬思茅市(2007年更名普洱市)。
思茅區:商、周時代,今思茅為古原始部落,稱產裏地。秦朝屬西南夷地,西漢為哀牢地。“思茅”係傣語“思摩”的音譯,原指古代少數民族部落。宋大理時稱“思摩部”,元代稱“思麽”,明代稱“思毛”。1913年設思茅縣。1958年,並入普洱縣,1981年,以並入普洱縣的原思茅縣的思茅鎮和雲仙等6公社,恢複思茅縣。1993年,思茅縣改設縣級思茅市。2003年,思茅市改設地級思茅市翠雲區。2007年,更名為普洱市思茅區。
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:秦朝屬西南夷地。西漢為哀牢地。唐南詔國為步日賧(今寧洱縣城),屬銀生節度。宋大理國為威楚府步日部。元置普日思摩甸長官司,明1383年普日思麽甸司省入車裏軍民府。萬曆年間至清初改稱普洱府,下置攸樂通判。1735年,以攸樂通判改置寧洱縣。1951年,更名為普洱縣。1985年,改設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。2007年,更名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。
墨江哈尼族自治縣:唐南詔國屬銀生節度,為阿焚諸部所據。宋大理國為威楚府因遠部和馬籠部屬地。元1288年改設他郎寨長官司。明1406年,改為恭順州。清1732年,於他郎寨置他郎撫彝廳。1913年,他郎廳改為他郎縣,1916年,更名為墨江縣,因古阿木人居此而名阿木江,後演變為阿墨江得名。1979年,改設墨江哈尼族自治縣。
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:清稱猛烈,屬墨江縣地。1929年,析墨江縣屬猛烈行政區設立江城縣。1955年,改設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。
景東彝族自治縣:唐南詔國屬銀生節度銀生府,治所在開南城(今景東縣);宋大理國為威楚府當箸賧(又稱景董)。元1331年置景東軍民府,轄開南(今景東縣)等3州。明延置景東府。清1770年,設景東直隸廳。1913年,裁景東直隸廳改景東縣。1985年,改設景東彝族自治縣。
景穀傣族彝族自治縣:“景穀”係傣語“有鹽井的地方”之意。唐南詔765年設威遠城,宋大理國為威楚府威遠賧。元1275年改立威遠州,1331年改屬景東軍民府。明1382年置威遠土知州,1384年升威遠府。清1725年,改州為威遠直隸廳。1913年,改威遠廳為威遠縣,1914年,因縣名與四川省威遠縣相同,改為景穀縣,因縣西有景穀江得名。1985年,改設景穀傣族彝族自治縣。
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:唐南詔時為銀生節度柳追和城地。宋大理國屬威楚府,大理國後期屬蒙舍鎮統領。元1331年析開南州境置遠幹州。明1402年置鎮沅直隸州,因境內有沅江,取威鎮沅江之意得名。1406年改鎮沅土知府。清1727年,鎮沅土府改土歸流,為鎮沅府,1770年,降為鎮沅直隸州。1840年,改直隸州為鎮源直隸廳。1913年,改鎮源直隸廳為鎮源縣。1958年,撤銷鎮沅縣,其轄區域分別並入景穀、景東、墨江及玉溪專區新平4縣,1962年複置。1990年,改設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。
瀾滄拉祜族自治縣、西盟佤族自治縣: 秦朝屬西南夷地。西漢為哀牢地。唐南詔國屬永昌節度地,宋大理國屬永昌府銀沙羅甸。1888年,析緬寧廳猛猛土巡司之上改心、孟連宣撫司之下改心,於順寧府圈糯置鎮邊直隸廳。1913年,鎮邊直隸廳改稱鎮邊縣。因與貴州省鎮邊縣同名,1914年遂更名瀾滄縣,因縣有瀾滄江得名。1953年,撤銷瀾滄縣,原轄西盟山區由思茅專區直轄,其他地區改設縣級瀾滄拉祜族自治區。1959年,瀾滄拉祜族自治區改稱瀾滄拉祜族自治縣。1963年,西盟山區改設西盟佤族自治縣。
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:1953年以前屬瀾滄縣地。1954年,析出瀾滄拉祜族自治區孟連區、南卡區設立縣級孟連傣族拉祜族佧佤族自治區。1959年,改稱孟連傣族拉祜族佧佤族自治縣。1963年,改稱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。
謝謝各位看官老爺閱後加關注,歡迎指出缺點錯誤,我好更改(14天後就不能更改了)。歡迎評論和點讚。非常感謝各位看官!!!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顶: 7踩: 1489
评论专区